秒殺病毒、團滅細菌
不腐蝕不刺激不燃爆不氧化
噴抹安全、使用方便
實驗條件下病毒殺滅率99.99%
細菌殺滅率99.9999%
……
在新冠肺炎期間,我校生命學院鄧旭東副教授克服困難、爭分奪秒、宅家科研,研制出“面向新冠病毒公共場所消殺需求的消毒劑”科研成果,為科技戰疫貢獻西工大力量。
單雙鏈復配,消殺效果加倍
新冠肺炎病毒堪稱“史上最狡猾”,傳播途徑多、體外存活時間久、潛伏期長,使得消殺產品的研發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據鄧旭東介紹,目前能有效作用于新冠病毒的消毒劑中,75%乙醇等醇類消毒劑易燃易爆,不適合大面積消毒;84消毒液有刺激性和腐蝕性;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新冠病毒;過氧化物、酚類消毒劑、含碘消毒劑等也分別存在性質不穩定、易燃易爆、不能大面積消毒等局限性。
“我們為何不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來改進一下呢?”2月9日,鄧旭東萌生了在疫情期間開展新型復合季銨鹽消毒劑研發工作的想法,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生命學院尹大川教授、張連兵教授和許多老師們的支持。
同時,學校黨委積極部署安排,科學技術研究院第一時間啟動科研應急攻關,鄧旭東的新型復合季銨鹽消毒劑項目通過答辯,順利進入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應急攻關專項”專項首批立項項目。
季銨鹽類消毒劑聽起來離我們很遠,但生活中常見的邦迪創可貼,就是使用了“苯扎氯銨”這一單鏈季銨鹽成分來殺滅傷口細菌。那么為什么我們在市面上鮮少見到季銨鹽類消毒劑?
“因為單鏈季銨鹽僅可殺滅細菌,難以殺滅病毒。”不過,鄧旭東在家查閱文獻后發現了新的思路——雙鏈季銨鹽可有效殺滅含包膜病毒,將單鏈季銨鹽與雙鏈季銨鹽按一定比例復配形成復合季銨鹽,消殺效果又能獲得顯著提升。
鄧旭東了解到,德國、瑞士已有相對成熟的復合季銨鹽消毒劑,但價格非常昂貴。他決心研發一款價格低廉、作用迅速、適合大面積消殺的新型復合季銨鹽消毒劑。
于是,鄧旭東迅速形成工作思路,在疫情期間嘗試使用雙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銨等多種雙鏈季銨鹽,復配苯扎氯銨等單鏈季銨鹽成分,并添加陽離子型聚合物和其他小分子助劑作為輔助成分,不斷優化復配方案,最終研發出復合季銨鹽消毒劑。
成果具備用量較低、化學性質穩定、無腐蝕性、對皮膚刺激小、消殺效果可持續3-5天等諸多優點,可廣泛應用于物體表面消毒(含地面消毒)、空氣消毒(可噴霧),且具備開發為手部、皮膚清潔消毒劑的潛力。
“四處化緣”,與時間和病毒賽跑
疫情期間“宅家科研”,把最初設想變為現實,背后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2月初國內疫情形勢嚴峻,由于無法在學校實驗室開展工作,工廠企業也尚未復工,物流不通、原材料奇缺,試驗所需配料、工具、器材的獲取都成了難題。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鄧旭東想方設法克服重重困難,竟然奇跡般集齊了所有試驗所需——
“家里沒有實驗用的各種試劑瓶,我就四處化緣,終于拜托朋友,把他們實驗室的瓶瓶罐罐提供給我。”除了試劑瓶,實驗還需要精準稱量,鄧旭東又想出辦法,“實在找不到特別準的秤,最后我用了我媽在家做面包時稱面粉的廚用天平來稱量,還用了一次性筷子攪拌、量筒定容,為了宅家科研真是什么辦法都用上了!”
實驗工具和器材有了,調配試劑所需的單雙鏈季銨鹽原料讓鄧旭東又犯了難。所需各種原料一般都由工廠按訂單生產,但此時工廠尚未復工,根本無從獲取。幸運的是,鄧旭東輾轉多次,終于打聽到一家工廠僅剩的庫存,解決了試驗所需原料的燃眉之急。“剛好是他們去年碰巧剩下的,要沒剩下的話,就弄不成這個事了!”此外,為了幫助配料溶解,試劑中需要添加少量酒精,“當時酒精奇缺,我拜托同學、朋友,才幫我從山東一家企業要來一點點酒精。”
就這樣,家中陽臺成了居家實驗室,鄧旭東開始爭分奪秒搞科研,與實踐和病毒賽跑。2月29日,也就是萌生新型復合季銨鹽消毒劑科研想法的20天左右,鄧旭東老師做出了第一個試劑樣本,并在當天寄往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
從99.59%到99.99%的執著
最初,經過疫情期間近一個月的反復調配設計,鄧旭東信心滿滿地將試劑樣本寄出,測試其對H1N1流感病毒(與新冠病毒同為含包膜病毒)的滅殺效果。“最開始我覺得自己的成果肯定靠譜,所以把試劑的濃度稀釋得很低,消毒時間也設定的比較短。”
但是,第一個樣本的檢測結果顯示,病毒滅殺率只有99.59%,這遠遠沒有達到他的期望值。接到測試結果,鄧旭東不禁開始想,99.59%到底算不算行?自己要不要止步于此?
與此同時,腦海里一個聲音告訴他,欲速則不達,嚴謹求實是一個科研工作者必須要做到的。為此他反復求證,著手對試劑配方進行優化,重新調整測試策略,第二次測試的病毒滅殺率沒有令他失望,達到了99.99%。
99.59%和99.99%,在普通人眼中只是差了0.4%,區別似乎微乎其微。但追求從99.59%到99.99%的過程,鄧旭東卻有一種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執著。
他這樣解讀兩者的差別:“假如說同樣有1萬個病毒,99.59%意味著滅殺了9959個,剩下41個;99.99%則意味著滅殺了9999個,只剩下1個,這0.4其實是40倍的差別。殘留的細菌或者病毒越多,再次造成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鄧旭東談到,相較實驗環境,消毒劑應用于實際生活的消殺效果還會再打個折扣,因為實際生產、生活場景中病毒生存的環境更復雜。“必須要去追求這個小數點。不要小看任何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數字,這是一種質的差別。”
從2月9號最初產生做消毒劑的想法,到疫情最嚴重時艱難的搜羅來各種樣品和儀器在家做實驗配出第一瓶樣品,再到剛恢復快遞時將樣品寄去廣州反復測試,最后優化配方聯系有消毒劑資質的企業進行大規模生產,憑著一股迎難而上、嚴謹求實、服務人民的精神,三個月來遇到的重重困難都被鄧旭東一一化解。
這項成果目前已獲得第三方權威機構消毒效果檢測報告,測試效果良好,已由合作企業珠海博納百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委托有資質的消毒劑生產廠正式投入生產(粵衛消證字[2019]-03-第0005號)。
復合季銨鹽消毒液研發老師鄧旭東(右3)與科研院及學校后勤工作人員合影
5月7日,在學校第一批學生返校首日,22桶(共440kg)新型復合季銨鹽消毒液運抵友誼校區。在科研院的組織下,鄧旭東老師已將第一批生產下線的消毒液產品捐贈學校,在食堂、賓館、超市等場所投入使用,為學校師生的安全健康保駕護航。
轉自西北工業大學官方微信
版權所有